台灣青年失業問題嚴重,尤其是長期失業青年,但政府的法律制度對這一族群卻不太友善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「人力資源調查」,去年青年就業者為208萬人,比2012年減少11.6萬人。對此,學者指出,在台灣的長期失業者有年輕化和高學歷化的趨勢,但政府對此卻關注不夠。相較於歐洲國家把「長期失業青年」視為優先協助的對象,台灣對此一族群的關心較少,法律制度也不友善。
根據主計總處調查,一百個長期失業者中,有五成是15到29歲的青年,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初次尋職的長期失業青年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年輕人不適應職場,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對工作的選擇不夠務實,再加上父母期望高,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寧願在家或準備考試。政府可透過職業諮詢和訓練來協助對職涯迷惘的年輕人,但如果年輕人不願意改變、調整自己,政府也沒有辦法。
另一方面,學者李健鴻認為,一般人把青年長期失業歸咎於「少子女化趨勢與高等教育普及影響」,認為年輕人若找不到理想工作,寧可宅在家裡讓父母養。但他的研究卻指出,受社會偏見的影響,雇主認為「畢業生就業能力差」,造成對這一族群的排斥。李健鴻指出,台灣對「長期失業青年」不夠了解,會造成制度面的缺失。例如,就業服務法的規定對長期失業者的定義,對於踏出校門就不曾找到工作的失業青年來說,要符合「保險年資合計滿六個月以上」的要求不容易,因此無法得到政府的協助。相較於歐洲國家把「長期失業青年」視為優先協助的對象,台灣對此一族群的關心較少,法律制度也不友善。
此外,李健鴻也提到,年輕人的就業能力仍有待提升,而政府可透過職業諮詢和訓練,協助對職涯迷惘的年輕人。然而,如果年輕人不願意改變、調整自己,政府也無能為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長期失業青年在台灣的比例逐年攀升。根據主計總處的調查,一百個長期失業者中,15到29歲的青年占比在5成左右,而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初次尋職的長期失業青年。李健鴻認為,這群青年失業的主因不是因為「少子女化趨勢與高等教育普及影響」,而是受到社會偏見的影響,雇主認為他們的就業能力不足,因此不願意給予機會。
因此,對於台灣的青年失業問題,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進一步了解其原因和情況,積極提供職涯諮詢和訓練,並且在法律制度上更為友善,協助這群年輕人重新投入職場。同時,也應該對長期失業青年給予更多的重視和協助,以免其落入社會排除的情況。
Comments are closed